未來花蓮#17 檢視防災硬體建設

因應急遽氣候變遷影響,

重新檢視防災硬體建設。

 

受全球急遽氣候變遷影響,氣候愈來愈不穩定,一年四季天災、人禍不斷;花蓮東臨太平洋,西倚中央山脈,颱風所帶來的考驗從不少過;持續進行造山運動的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,更是時常釋放能量,造成的地牛翻身;在我們歷經多次強颱及0206花蓮大地震後,我們更應全面的檢視本縣防災硬體建設。

魏嘉彥認為,我們應在市區易淹水處多加增設測站,在雨量達到警戒標準後,立即運用簡訊系統發布淹水警戒,並運用長期以來的統計數據,針對易淹水處進行深入的檢討及改善;縣內的老舊排水設施更應全面的進行升級,魏嘉彥希望能夠分散排水線路並逐漸的增加排水箱函的大小,同時應加強各區水溝的清淤作業;重慶市場地區因鄰近海邊,本身相對的低漥加上排水系統匯集,暴雨和颱風發生時,經常性的發生淹水,所以魏嘉彥覺得,南濱抽水站擴建及滯洪池的工程,更是一件相當迫切急須完成的事情。

同時市區有著非常多的老舊建築,魏嘉彥認為我們應該加強都市更新的力度及數量,將老舊建物的防震係數提高,避免0206花蓮大地震的災難重演,而縣內老舊校園也應積極的向中央爭取經費,進行補強或是改建;為了增加地震的反應時間,縣內地震測站數也應向中央氣象局多加爭取;而現有民防警報系統通常都僅裝設在派出所、警察局、消防局,為此魏嘉彥主張,沿海地區及相關沿海景點,應廣設海嘯警報廣播系統,避免海嘯警戒發布後,沿海居民、民眾仍不知情。

未來花蓮#16 打造安全居住環境

路要平燈要亮水溝要通,

打造優質安全居住環境。

 

「路要平、燈要亮、水溝要通」是我們民眾最關心的事情,也是政府部門最須要做的事。

魏嘉彥認為,水溝的暢通關係到民眾生命財產的問題,我們應該排定時間,將各區域的水溝進行清淤作業,並將各區的清淤時程公開在網路上面,讓民眾看到清淤的成果使民眾安心。

而花蓮市的「市民報馬仔系統」未來希望都能夠擴及到全縣,每個鄉鎮市公所都有專屬的報修系統,以利民眾能夠迅速的通報,而花蓮市的「路燈認養政策」也是一樣,魏嘉彥期望,能夠透過「路燈認養政策」增加路燈維護的自籌財源。

 

 

未來花蓮#15 鼓勵青年返鄉創業

推動藝文空間重生再造,

鼓勵花東青年返鄉創業。

 

花蓮、臺東長期以來都有青年人才嚴重外流的問題,而花蓮的產業鏈是以石材加工業和觀光業為主,要怎麼留住青年人才帶動原鄉發展,避免地方過度高齡化、少子化,是我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。

魏嘉彥認為,花蓮既然是以觀光產業鏈為主,那我們更應該將文創、文化藝術等產業發揚光大,並配合觀光業的發展來達到產業加值轉型的效果,如前些陣子舉辦的《咱溝仔尾ㄟ》社區漫步劇場就相當的成功;魏嘉彥希望,能夠籌組相關青創輔導團隊及相關獎勵政策,輔導青創之一、二、三級產業,並結合海洋文化、花蓮市舊城區文化、眷村文化、原住民族文化等來進行發展。

花蓮目前公部門在推動的文創產業區僅有「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」一處,魏嘉彥觀察到,「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」的問題在於租金價格較為昂貴,若是較年輕或是剛創業的青年朋友想要承租是有點困難的事情,魏嘉彥希望,未來能夠檢討縣府與「花蓮文化創業產業園區」的合約內容。

同時魏嘉彥認為,我們應該結合各單位閒置又富有文化意涵的場地,如:「將軍府」周邊的日式建築群、埋沒在石藝大街中的「舊花蓮鐵路醫院」、荒廢在吉安車站旁的「仁里菸廠」、國風國中前的「林務局宿舍」、明義國小旁的「菸酒公賣局宿舍」及美崙地區多處的荒廢眷村等,並以較低廉的租金租予青創產業及文藝產業;同時也期望利用這些地方,建置花蓮的共享辦公室,發展媒創產業。

 

 

未來花蓮#14 推動參與式預算

於本縣推動參與是預算,

鼓勵民眾協會良性競爭。

 

「參與式預算」是一種讓民眾透過公民審議、參與等方式,在政府決策預算的過程中,由公民直接參與並決定資源應該如何被運用的制度,目前臺北市的參與是預算是透過「審議工作坊、提案說明會、I-VOTING……」步驟,使民眾充分的參與市府預算決策。

魏嘉彥表示,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制度,也是我國民主政治制度下的一股潮流,透過參與式預算的推動,相信能夠更加的貫徹公民政治的含義,藉由民眾在決策過程中直接發聲的權力,進而消除民眾對政治的冷感,促使預算編列的過程更加的公開透明、平等。

魏嘉彥觀察到,目前臺灣已施行參與式預算的縣市,如:「臺北市、新北市……」均已有初步不錯的的成果,魏嘉彥希望,花蓮縣能夠參考國內、外已施行「參與式預算」的城市,建構出屬於花蓮縣的「參與式預算」制度,落實直接民主。

 

 

未來花蓮#13 重視多元族群文化

重視推動多元族群文化,促使本縣成為文化之城

 

花蓮縣擁有多元並立,互相融合的文化背景,我們有原住民族文化、閩南人文化、客家人文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文化以及隨國府遷臺的大陳島文化。

而歷史與人文息息相關,魏嘉彥深刻的覺得,「身為花蓮人,不可不知花蓮史」,未來希望花蓮的各級學校,可以將花蓮在地的歷史人文納入課程當中;同時期望政府部門多加舉辦、協辦各族群文化的相關活動,如:大陳新村阮弼真君祭典、《咱溝仔尾ㄟ》社區漫步劇場等。

而此政見同時也是配合魏嘉彥所提出的「政見#8 修復活化串聯古蹟廊道,重現輝煌洄瀾歷史人文、政見#15 推動藝文空間重生再造,鼓勵花東青年返鄉創業」,希望能夠在保存各族群文化傳統的前提下,結合觀光等產業,帶動花蓮地方、社區共同發展。

未來花蓮#12 緊急醫療整合平台

建置緊急醫療整合平台,

以利臨災醫療資源調度。

 

災難往往是在我們的預料之外發生,如0206花蓮地震,這一震我們學到了許多教訓,也體悟到了許多事情;這一震同時也催生了花蓮第一支災難醫療隊(2018/08/21成立)。

在0206花蓮地震發生後,魏嘉彥觀察到,我們的指揮體系、消防體系、醫療體系、民間救護體系……,在災難發生的當下和幾日內,不管是縱向聯絡或是橫向聯繫,似乎都不是非常的順暢,看到一些新聞媒體的報導,報導上甚至指出當時的一些單位聯絡工具竟是手機通訊軟體Line,魏嘉彥覺得,以我國當前的科技而言,我們似乎可以建置更佳的資訊、訊息整合交流平台。

魏嘉彥認為,花蓮災難醫療隊的成立只是我們的一個開端,我們除了定期編列預算充實救災設備及人才培訓外,我們也應該仿效台南市政府,積極的整合土木技師公會、結構技師公會等相關公會,於災難發生時一同投入救災體系中;而花蓮縣政府更應與相鄰的宜蘭縣政府、臺東縣政府定期舉辦聯合救災訓練及救災學術研討會,探討大型災難發生時,三縣市的資源該如何有效的調度、整合,以及三縣市的交界處發生重大災難時的指揮權等議題,尤其是探討「蘇花改善道路的長隧道、高架橋救援問題」。

在普悠瑪出軌事件後,嘉彥也開始思考,若此類重大事件發生在花蓮,我們的緊急醫療網是否能夠承受得住?我們東部近9成的醫院都集中在市中心,尤其花蓮的地勢狹長至台東尾端,海岸與縱谷線分別長達約250多公里,無論是重大病患的後送或是醫療人力的不均都是個問題。

魏嘉彥認為,我們應該主動開始與台東縣政府、行政院等相關部會,參考美國、德國、日本等國的空中緊急救護制度,開始研擬並建立空中救護系統,因為對於東部地區來說,建立空中緊急救護系統比起蓋醫院來說更來得急迫,且在長期的規劃來說也比維持一間醫院來得省錢,尤其是在南北狹長數百公里的花東,緊急醫療運輸及救護,更將會是全國很好的示辦區。

未來花蓮#11 打造無障礙城市

推動更換低底盤的公車,

打造友善無障礙的城市。

 

一個偉大的城市必須做到「傷健共融」,無障礙城市是我們一直以來在推動的目標,尤其是目前我國已邁入高齡化,無障礙城市的須求日益顯得重要。

魏嘉彥觀察到,本縣雖不斷的在推動成為無障礙城市,但仍多處須要我們加強注意並且改變,例如:市區騎樓仍有多處存有高低差問題,導致輪椅族行進不便及容易發生失足的意外。

魏嘉彥覺得,縣內的人行道鋪設時期、規格不一,我們應重新全面檢視防滑係數、寬度、高低差的問題,並訂定全新統一的規格標準,而人行道與路樹共存的問題更值得我們關注;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的部分,如:公車也應全面朝向更換低底盤公車的目標邁進。

 

 

未來花蓮#10 鼓勵流行音樂發展

鼓勵流行音樂創作發展,

打造花蓮成為音樂之都。

 

臺灣在華語流行音樂市場中,一直扮演著創意與品牌的領先地位,位處臺灣東部的花蓮在這些年中,也默默的孕育出了非常多位傑出的音樂人,聽到「春朝一去花亂飛,又是佳節人不歸」就會想到花蓮高中的郭子究老師,而聽到《外婆的澎湖灣》就會想到葉佳修老師,《台北的天空》也是由陳克華醫師作詞,湯姆與哈克唱出了花蓮人《站火車》的心酸血淚,林道生老師的作品更是屢屢獲獎。

魏嘉彥長期以來都非常的關心在地音樂發展,「花蓮唱秋音樂季」辦理八年間就協辦了七年,平時也協助學生音樂社團辦理聯合成發,然而魏嘉彥認為,雖然花蓮的音樂創作、工作者、人才濟濟,但是不論是創作、表演環境都是非常的艱辛,尤其是青年學子的部分。

花蓮幾間高校音樂性社團的學生朋友們,時常向魏嘉彥反應,校方提供的場地不是在頂樓又無空調、隔熱設備,就是器材維護全全仰賴學生,連最基本的隔音泡棉都得由學生自費及架設,而校方還可隨時挪用場地;舉辦成果發表時市區可用的場地更是稀少、昂貴。

魏嘉彥認為,縣府應該提出政策鼓勵民間設置Live house,提供剛起步的音樂人有磨練的空間,而縣府更應運用閒置空間,打造出如臺東鐵花村的音樂聚落,並給予學生團體使用場地的折扣;平時更應諮詢文化局意見,辦理相關競賽、活動獎勵績優音樂人、音樂社團與學生音樂團體;在政府所舉辦的活動當中,更應優先提供主流、非主流的在地樂團、音樂人擁有曝光的機會。

魏嘉彥希望,未來能夠透過一系列的音樂行銷,打造花蓮成為音樂之都,透過音樂包裝花蓮、行銷花蓮,讓世界聽見來自花蓮的聲音。

 

未來花蓮#9 推動道路統一挖補

推動道路統一埋管挖補,

避免道路崎嶇凹凸不平。

 

全臺縣市政府長期以來都在執行「路平專案」,顯是出「路平」是臺灣民眾一直殷切期盼的事情之一;一條道路的平整除了能給用路人帶來舒適的感受之外,還可以避減少車輛零件不必要的耗損及避免意外的發生。

魏嘉彥觀察到,本縣道路不平的主因為道路並未統一挖補,造成道路總是在短時間內不停的遭到重複挖掘;而各家管線所埋設的範圍不一,造成管線零散分佈於道路四周,除了造成容易誤挖而至停水、停電外,道路中央有時甚至會出現不該出現的人孔蓋。

魏嘉彥希望,市區及重要道路之管線可以全數共構並且置於路旁,以及建構、整合全縣道路平面、立體管線圖,以利工程方便施作與避免誤挖管線的可能性;魏嘉彥也期望可以比照臺北市制定「花蓮縣道路挖掘管理自治條例」統一規範道路挖掘之相關事宜,任何埋管預埋管溝之計畫應交由縣府統一發包施作,再將工程款項交給縣政府,並利用行政罰鍰之方式,嚴懲未經申請的道路開挖行為;而非計畫之臨時道路開挖,也應交由局處長等級的批准後才可執行。

未來花蓮#8 重現洄瀾歷史人文

修復活化串連古蹟廊道,

重現輝煌洄瀾歷史人文。

 

一個偉大的城市,在於它的文化,一個城市之美,在於它的藝術美感,不管走到何處,當地古蹟必是觀光客必走的景點,而古蹟文物不僅具有文化財的經濟價值,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指標。

魏嘉彥相信,古蹟文化的保存是一個懂得永續經營的政府必做的事,然而魏嘉彥觀察到,花蓮擁有許多相互影響、多元並立的豐富歷史人文,然而這些歷史人文在許多年前都未曾被重視過,歷史建築甚至遭到大舉的破壞拆除,造成無反挽回的人文歷史悲劇。

魏嘉彥希望,未來能夠透過修復、搶救現存的古蹟建築、遺址,投入政府部門及民間部門的相關資源,修復「將軍府」周邊的日式建築群、埋沒在石藝大街中的「舊花蓮鐵路醫院」、荒廢在吉安車站旁的「仁里菸廠」、國風國中前的「林務局宿舍」、明義國小旁的「菸酒公賣局宿舍」及美崙地區多處的荒廢眷村等。

並比照慶修院、松園別館、花蓮舊酒廠的模式活化利用,進而串聯起整體的古蹟廊道,作為發展花蓮文化觀光產業的重要環節,重現輝煌燦爛的洄瀾歷史人文。

 

 

未來花蓮#7 提昇公共運輸使用率

鼓勵搭乘大眾運輸系統,

提昇公共運輸的使用率。

 

臺灣因人口稠密使得大眾運輸系統頗為發達,而大眾交通工具的普及與便利性,更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,佔全縣人口三分之二的新城鄉、吉安鄉與花蓮市,大眾運輸工具理應相當的發達,然而花蓮民眾的生活中,似乎甚少出現搭乘公車代步的記憶,公共運輸系統使用率不高所延伸出的問題,包掛市區道路壅塞難解、市區停車位不足、交通事故率高、空污排放問題……。

而魏嘉彥發現,花蓮甚至有許多民眾從未搭乘過市區的公車,更別說是來旅遊的觀光客,而最根本的問題點出在,市區公車班次少、間隔時間長、價格相較其他縣市昂貴,車次資訊、路線不易查詢,而路線的設計更是有許多不符合實際需求的地方。

魏嘉彥認為,提昇公共運輸系統使用率的方式,包括利用搭乘人數據重新設計市區公車路線網、透過推出搭乘政策鼓勵各族群廣泛乘坐及利用、將車次與路線圖使用簡單易懂的方式空開上網、規劃連接市區觀光景點的路線,以及設計屬於學生搭乘的上、下學路線,提昇學生的使用率……;未來魏嘉彥也希望能夠導入北市的Ubike系統,增加公共運輸工具的選擇性。

而偏鄉地區的公共運輸問題,魏嘉彥認為除了透過區域運輸系通之外,還應該使用「需求反應式運輸服務(DRTS)」,透過鄉公所盤點民眾需求,規劃適合的路線、班次及運輸工具,並提供相較於傳統公共運輸服務更有彈性的「預約搭乘機制」,來滿足民眾不同時段、需求的運輸方式。春日鄉為臺灣目前DRTS推動良好的示範案例之一。

魏嘉彥相信,現階段將納稅錢用在提昇市區公車系統,以及在偏鄉善用「需求反應式運輸服務(DRTS)」,比隨意的舉債興建不切實際的輕軌軌道建設,更能助於地方解決交通問題,且降低債留子孫的可能性。

未來花蓮#6 全力推動全民體育

整合資源推動全民體育,

結合活化現有運動場館。

 

國民體能的優劣是國力強弱的具體象徵,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,經濟、科技高度的發展,披星戴月的繁忙現代社會,國民健康的提升與運動習慣的養成,是促進國民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。而世界各國舉辦運動賽事不僅是為了發展運動而已,同時還是作為改造城市的重要策略之一。

魏嘉彥認為,花蓮縣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,為提昇花蓮國際能見度,應積極整合縣內政府部門與民間的資源,積極爭取主辦、協辦國內外各類運動賽事,如: 每年吸引數千人報名參加的臺東IRONMAN鐵人三項、復辦曾受全國矚目的環花東自由車賽事、……,並擴大縣民參與,促進運動觀光效益最佳化,同時增進國民外交。

為了促進全民體育,縣府應整合各級學校、民間單位,定期辦理各類適合大眾參與之運動活動;並重新檢視本縣現有之自行車道、運動步道與運動設施之設計規劃、照明、維護、監視設備,同時應避免濱海自行車道長期淪為治安上的缺口;魏嘉彥希望,利用設置告示牌、提高行政罰鍰等方式,解決車輛違規駛入的問題,以維護運動民眾安全;而招募具有熱忱的運動志工,並建立運作及管理機制,更是擴大全民體育參與的重要環節之一。

魏嘉彥覺得,教育處應該致力活化本縣管轄之各類運動場館,由民間認養或是協助經營管理,提升場館使用率及品質,並確立相關使用規則、借用方式、付費標準,登載於縣府相關局處官方網站,避免納稅錢所蓋出的運動場館淪為無人使用的蚊子館。

而魏嘉彥觀察到,本縣運動人才流失情形相當嚴重,國小階段雖發覺了許多擁有潛力的選手,但是國中階段的訓練資源卻是相當短缺,雖有創辦體育高中然而人才誘因十分不足,導致選擇留下的選手相當有限,這些現狀魏嘉彥希望,教育處能夠多加的留意與關心,並研擬相關對策。讓花蓮成為一個健康、活力、陽光的城市。

未來花蓮#5 永續地球環境教育

深耕永續地球環境教育,

減少不必要之資源浪費。

 

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、臭氧層破壞、酸雨問題……,再再顯示出我們所生活的地球,正遭受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改變與影響,而這毫無節制的經濟活動與工業發展,使得讓自然界的生態環境逐漸的崩潰,嚴重威脅後代子孫的生存、發展;自從聯合國於 1992 年於巴西舉辦地球高峰會議之後,永續發展的課題,為近年世界各國政府致力追求的達到的目標。

 

魏嘉彥觀察到,臺灣經濟起飛後,人們隨手亂丟垃圾的習慣已有明顯改善,但是道路仍然還是會出現垃圾,這個情形除了造成觀感不佳外,還容易導致野生動物誤食以及阻塞排水溝箱涵;今年「夏戀嘉年華」的最後二日,魏嘉彥覺得很感動,看到了一群高中生因爲覺得地上的垃圾太多,自動自發默默的在台下撿拾,並且公開的呼籲大家垃圾不落地及攜帶環保餐具,不使用一次性餐具。

魏嘉彥此次選舉的文宣品也走環保路線,以發放環保袋及環保杯袋為主;魏嘉彥覺得,永續地球環境教育必須從身活上做起,而教育端及環保局也應該以較活潑多元的方式,宣導永續地球環境教育的重要性,並定期舉辦志工性質的淨灘、淨街活動,供學生、民眾報名參加,以親身體驗環及服務學習的方式,體悟永續地球及減少資源浪費的重要性。

 

 

 

 

未來花蓮#4 推動警消救護改革

推動全縣警消救護改革,

改善裝備補足吃緊人力。

 

桃園市新屋區大火、敬鵬工業廠房大火、高雄氣爆等事件發生時,造成基層消防人員發生殉職的悲劇,而造成這些悲劇發生的原因,往往都是因為火場資訊不對等、消防人力不足、裝備老舊未更新所害;而警察的方面,人力也是稍嫌不足。

 

魏嘉彥認為,我們應該持續推動《災害防救法》、《消防法》的修法,藉由法規修改確立化災權責、廠方責任、消防員安全入法以及殉職死傷第三方調查機制;而花蓮縣政府相關局處也應彙整所有工廠所使用、存有的化學物品及廠區最新平面圖,建置雲端資料庫系統並與消防局連線;長期以來缺乏的人力更應盡力補足,並寬列超勤津貼和休息時間;嚴懲濫用救護勤務的對象更是必要之舉,消防隊設備不足更應即時採購更新,同時加強設備使用的教育訓練;而各消防隊也應將各專業獨立出來,例如:花蓮市的大樓愈建愈多,市區消防隊應加強高樓火場救護的訓練、靠近山邊的消防隊,應加強山難搜索訓練。

 

魏嘉彥同時也覺得,警察的不足的人力,也應及時的補足;而刑事警察的超勤加班費也應寬列,以達到士氣的提升及偵查不法的動力;應輔導各社區成立「守望相助巡守隊」並配合各地警察局,彌補警力不足的時段和提高見警巡邏率;同時更因添購、運用相關科技、裝備,如:「空拍機等」,協助警察執法減輕任務負擔、「運用科技統計各區域犯罪率及成因」、「治安熱區加強路口監視解析度及數量」,以增進社區安全。

未來花蓮 #3 建立災害預防措施

建立災害預防防護措施,

降低災害所帶來的損失。

 

0206花蓮地震、311東日本地震,證明天災的發生往往都是突如其來無法預防的,自然的力量雖然無法抗衡,但是做好減災防護措施,就能夠有效的降低天災發生時所帶來的損失。

魏嘉彥認為,在經歷0206花蓮地震後,我們應該更加的加強對地震、海嘯的演練,並且透過增加測站等方式,加快地震預防訊息的速度;政府部門應引進「日本災防士」的培訓、認證、組織制度,建立層層的防災組織,以「自助、共助、群體合作」為原則,在社區的每個角落負責防災宣導及預防工作,以彌補政府單位的不足,而天災發生時也可立即的投入災害現場進行協助。

魏嘉彥覺得,防災播報系統不應只侷限架設於消防局、警察局、派出所才有,沿海社區及景點也應增設防災播報系統,以利海嘯警報發佈時,沿海地區社區、景點之民眾,能夠同時迅速的聽到防災警報,換取更多的時間至安全處避難。

而在經歷0206花蓮地震後,魏嘉彥發現到,當天災發生時,政府應立即開設線上的資訊整合平台,統整相關資訊避免資訊混亂,且供民眾線上即時通報何處受損,以及將物資須求及時的上網公告,避免收容所被不欠缺的物資塞滿。

 

未來花蓮#2 景觀管理自治條例

規劃景觀管理自治條例,

維護營造特色城鄉景觀。

 

日本推動「景觀法」多年已有顯著成效,2013年,臺東縣政府首開全國先例援用「花東發展條例」,制定、公布了專屬於臺東的「臺東縣景觀自治條例」,5年過去,臺東的重點景觀區域得到了保護,臺東不一樣了,然而同屬觀光立縣的花蓮縣呢?

魏嘉彥認為,花蓮縣擁有先天的大山、大海資源,但自然環境景觀、都市環景觀長期缺乏法源規範、管理,造成部分重點自然景觀區域旁,若設立突兀的人造建築影響環境美觀,政府部門卻無法可管。

魏嘉彥希望,未來在規劃制定屬於「花蓮縣景觀自治條例」時,能夠舉行多場公聽會、說明會等,凝聚縣民共識。針對未來所劃設出的重點景觀保護區域、公共開放空間、設施、植栽綠化與街道等,在獎勵與罰款雙管齊下的政策下,加強管理,讓花蓮成為一個更有質感、更有氣質的城市,確保花蓮的未來發展是永續健全的。

未來花蓮#1 貓狗結紮代替撲殺

推廣貓狗領養代替購買,

珍惜生命結紮替代撲殺。

 

貓、狗都是人類最親近的朋友,飼養過貓狗的人都知道,他們就如同小孩子一般,魏嘉彥認為,貓、狗雖然不會言語,但是他們比誰都清楚,人類的喜怒哀樂。也因如此,許多朋友都把家中的貓狗當成自己親人一樣,魏嘉彥自己本身就經常收養流浪狗,家中毛小孩成員不曾間斷過。

魏嘉彥時常在人煙較稀少海岸、河邊,發現許多的流浪犬貓,這點讓他非常的感到痛心,所以魏嘉彥認為,解決流浪貓犬的問題必須從源頭控管,儘量減少流浪犬貓的數量,而珍惜生命的動保意識除了仰賴政府部門的推動外,還需要依靠全民的教育推廣,未來希望整合政府部門與民間的力量,更加積極的走向社區、校園推廣「領養代替購買」的動保意識。

同時魏嘉彥認為政府部門,必須以TNIVA(捕捉、結紮、植入晶片、施打疫苗、認養)與TNIVR(捕捉、結紮、植入晶片、施打疫苗、原地放回)取代傳統的TNA(捕捉、結紮、認養)與TNR(捕捉、結紮、回置)為目標,並建置社區的犬貓資料,以利控管社區的犬貓數量,及建立社區的動物防疫牆。

 

透過 WordPress.com 建置的網站.

向上 ↑

使用 WordPress.com 設計專業網站
立即開始使用